为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号召,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9部门曾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创建形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优区;打造一批特色农业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等,提升我国特色农产品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驯化,农业开发利用的栽培植物、畜禽、鱼类、食用菌、昆虫等已达到1万多种,培育出了众多适宜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品质特性的栽培和养殖品种。同时,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小气候分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产品特有的品质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一些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相对大宗农产品而言,这些作物品种繁多、产量较少,生产范围的区域性较强,却往往有着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而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目前,在我国2000多个县域里,几乎每个县都有非常知名或者稍微知名、稍微有些经济价值的特色农产品在被开发,从人人知道的香菇、木耳、土猪、土鸡到几乎没几个人知道的冬凌草、灯盏花等,呈现出一派百舸争流、你追我赶的热闹图景。
政策激励,铺就特色发展之路
何谓特色农产品?就是借助气候、土质、品种、加工等自然环境优势,形成具有明显以地域范围为特征,在内在品质、外观形状、口感风味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属性的一类农产品。例如,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新疆的哈密瓜、西湖的龙井茶、阳澄湖的大闸蟹等。对于特色农产品产业,我国政府决策层一直予以高度重视,鼓励、支持其快速发展。
2003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颁布实施,对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地域性强、品质优和市场前景好的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实施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确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等10类114种特色农产品。
2014年,原农业部对《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进行修编,形成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充实调整特色农产品品种范围和优势区布局,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推进产业化进程。
除此之外,自2005年以来,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特色农产品给予高度关注,要求各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特色农产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成果丰硕,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经过各方努力,我国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区域农业发展格局有新突破。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区稳步发展壮大,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巩固,各区域农业主体功能不断强化,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正在形成。
四川省已初步形成川西“稻菜”“稻菇”轮作产业带、川西南茶叶产业带、龙门山脉优质红心猕猴桃集中发展区。浙江省基本形成了沿杭州湾加工蔬菜产业区,沿海钜缘青蟹等特色水产养殖带,会稽山脉和天目山脉的香榧、山核桃等特色干果产业区,丘陵山地的杨梅、枇杷、名优茶、食用笋、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并形成了珍珠、中药材、食用菌、花卉、龟鳖、蛋鸭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有新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特色农产品发展,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和优质高效标准化种养技术,加大现代设施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尤其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使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十分显著。江苏省的河蟹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产值最大的水产品之一,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占全国河蟹产值的60%以上。浙江省的铁皮石斛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保健食品之一,产品产值达到20多亿元,占全国铁皮石斛产品产值的80%以上。产业化水平有新提高。通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在优势主产区一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拓展,推动了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同时,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或协会纷纷建立,形成了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的基本组织格局。云南的红葡萄酒、啤酒、花卉、茧丝绸、制药、果品等一批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快速成长。
农产品品质提升有新保障。随着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各地越来越重视质量监管体系建设。部分地区已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执法、检测、追溯“五大体系”,着手组织制定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成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的认证。截至2012年年底,甘肃省通过制定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个、面积287万亩(1公顷=15亩)、总产量565万吨、总产值71.54亿元,创建了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有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作用得到有效彰显,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正视现状,尚有问题待解决
成绩虽斐然,但特色农产品产业毕竟处于行业发展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经营散、品牌乱、主体弱、规模小等。经营散,指的是特色农产品从生产、贮藏、加工、流通到消费的整个产业链的经营都是分散的,集中度不高,大的主体少。从农户的分散种植,到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倒货,以及众多中小型企业参与的加工流通环节,都是分散型的。虽然很多特色农产品有行业协会,但是协会很多都是各干各的,没有形成合力。品牌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区域公用品牌管理比较乱,如铁棍山药为焦作温县产的怀山药特有的区域公用品牌,但是在市场上买的一根铁棍山药,却有可能是山东产的;另一种乱是企业的自有产品品牌比较乱,由于产业的主体多,有企业,有合作社,还有很多流通经纪人,于是每个主体都给特色农产品取一个品牌名字,而且各说各的品牌故事,造成一个区域的特色农产品有几十个品牌,大多数品牌的年销售额都很小,也就几十万或几百万元,这样给消费者乱的感觉,无法辨别到底哪家的正宗,哪家是真的好。
主体弱,指的是从事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大多数主体处于弱势地位,对市场不敏感,组织经营能力弱,导致效益不好,而且不稳定。特色农产品也是市场经济,需要经营者有经营管理能力,既要懂得农业的规律,还必须懂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去经营好一个产业。然而,很多的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原因,没有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品牌优势。
规模小,一方面指的是很多特色农产品的整体规模偏小。例如,据调研,2013年,地理标志农产品每个品种的产值在2亿~5亿元,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都是特色农产品中的佼佼者,属于当地比较好的特色农产品,更多的没有申请成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产值就更低了。另一方面单个的主体规模小,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基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现金流动性差,需要不停地投入,所以,大多数从事特色农产品的企业或者合作社自己建的基地规模都不大,基本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
精心经营,稳定市场不用愁
面对短板,特色农产品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当各地产品纷纷登场,特色农产品如何稳定市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突出“绿色”理念,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一方面,要求生产者利用现代科技培育或改良特产品种,扭转品种老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不施或少施农药,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菌肥,减少化肥污染。陕西白水县坚持把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作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规范、引导及认证工作,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服务指导工作,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管。该县先后通过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被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和“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农产品一直以优质、生态、安全享誉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善用“品牌”力量,提高产品竞争力。近年来,各地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多数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另外,注册的品牌也存在品质一般的产品多,精品、名优产品少的问题。因此,品牌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特色鲜明、质量精优的产品上。例如,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和光热资源,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焉耆县开都牌小茴香、开运牌红辣椒、开强牌大白菜、开成牌白瓜子等深受消费者青睐,品牌知名度颇高。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无形资产。文化是特色农产品的精气,如果将文化和民俗风情与特色农产品结合,让消费者了解和接受当地文化,使他们带着对历史文化的向往去品尝当地的特产。同时体味特色的文化,这些精神的价值无法估量,势必将会更有力地带动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的步伐。就拿青稞来说,首先,它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历史,被称为“离天最近的植物”;其次,爱吃青稞的藏族人民,每百万中就有50名百岁老人,很多学者认为,青稞的医疗保健功能是重要因素之一;最后,青稞种子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古神话传说。因此,青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被赋予了诸多情感、精神、地域、民族等文化内涵,无形中提升了价值。
采取“网络”营销,扩大产品影响力。特色农产品在营销上,要善于利用网上销售模式,可在互联网上开通网上在线销售系统,并通过微博、微信等“微途径”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例如,2013年,农产品微营销的最大赢家是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核桃,该县的县委书记李祥通过“@成县李祥”的微博,将地处欠发达地区的成县核桃传播到大江南北,几乎家喻户晓。如今,成县已有多家淘宝商店专卖当地特产鲜核桃,成县鲜核桃也成为知名的区域农产品品牌。
土地平整小挖机小沟机葡萄园用的小挖机
时哥集成灶是几线品牌?
侧摇启闭机侧摇螺杆启闭机闸门厂家
安徽省89套管管卡供应厂家现货批发89地质套管
高铁上所用的机械材料都有哪些?
善用品牌力量,让特色农产品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房子装修软电线好还是硬电线好?老电工的精彩分析,懊悔装错了
厂家直供机械开关、琴键开关、五孔插座、网络插座......
米神系统打开百度流量入口的SEO关键词排名工具软件
迪斯科转盘好玩吗 迪斯科转盘游乐设备生产厂家
1吨塑胶储水桶
深圳雍轩拍卖中藏古今,福满天下
鸡星格鸡排加盟费多少钱,优势有哪些
无刺枸骨基地浅谈夏季绿化植物防高温有妙招
灯具CB认证,灯具驱动CB认证,投光灯CB认证
自制30种中药面膜不如一种如佩中药面膜
淘米水洗发水怎么样?韵之堂口碑团队报价真的很实惠
甘肃液体铝酸钠24号哪家服务好,铝酸钠知名厂家
厂家直销铝箔袋 防静电复合纯铝袋 可定制印刷铝箔电子包装袋
湖北代理哪个品牌的美式家具好?